
【导语】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的辉腾锡勒草原上,风卷着草香掠过起伏的山梁,一位身着深色衬衫的中年男子驻足远眺——他眉骨高挺、目光沉毅,连下颌的痦子都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这是郝岳桢,人们更愿称他为“草原上的毛泽东特型演员”。从草原牧歌中长大,到银幕上重现领袖风采;从蒙古包前的红色故事里汲取力量,到用公益行动反哺家乡热土,他将“天人合一”的草原精神与红色革命基因熔铸于艺术生命,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草原儿女”的双重使命:守护文化根脉,传承红色信仰。

一、草原沃土育初心:乌兰察布的山水,刻进血脉的红色印记
郝岳桢的家乡,位于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固尔班乡后店村——这里地处辉腾锡勒草原南麓,山梁与草甸交织,既是游牧文明的摇篮,也是革命火种蔓延的土地。
“小时候,爷爷总在篝火旁讲‘草原上的红军’故事。”郝岳桢回忆道。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乌兰察布是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核心区域,草原儿女与八路军战士并肩作战,用马队运送物资、以帐篷为掩护传递情报。“爷爷说,毛主席曾说过‘草原的骑兵,是革命的轻骑兵’。”这些故事像种子般埋进少年郝岳桢的心田,与草原的辽阔、雄鹰的劲健一起,塑造了他“坚韧、豁达、重情义”的品格。
1976年,郝岳桢出生时,正值唐山大地震与三位伟人逝世,乡邻见他容貌酷似青年毛泽东,便唤他“二毛·主席”。“那时候不懂什么是‘特型演员’,只觉得‘像毛主席’是乡亲们的认可。”他坦言,草原的质朴让他对“身份”格外淡然,却也对“责任”格外敏感——“草原教会我,人要像山丹花一样,根扎得深,花才开得艳。”
这份“根”的意识,让他在2013年放弃企业优渥生活时,毫不犹豫选择投身特型演员事业。“我想让更多人看到,草原儿女不仅能骑马放歌,更能演好我们自己的革命领袖。”他说,“毛泽东同志说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草原的群众教会我如何‘走进’角色。”

二、红色艺术铸魂:从“形似”到“神似”,草原儿女的革命诠释
“你看这张照片——他站在草原上,风掀起衣角,眼神里有股子‘势’。”郝岳桢指着手机里一张自己饰演毛泽东的剧照说。不同于传统特型演员依赖化妆的“形似”,他的表演更注重“神似”:沉稳的语调里带着草原的浑厚,运筹帷幄的姿态中透着牧民的果决,连朗诵《沁园春·雪》时的语气,都带着草原儿女对“千里冰封”的独特理解。
这份独特的演绎风格,源于他对革命历史与草原文化的双重深耕。为演好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形象,他曾沿着当年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走访,更专程到乌兰察布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旧址,与老牧民座谈:“当年,毛主席指挥全国抗战,草原儿女也在后方支前。我要演的不仅是毛主席,更是那个时代‘与人民在一起’的革命者。”
参演电影《红井》时,他为还原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日常工作状态,特意研究了大量草原革命文献:“毛主席在苏区与农民同吃同住,在草原上,牧民的‘敖特尔’(转场)也是与自然同频。这种‘共融’的精神,是角色的内核。”导演评价:“他的眼里有草原的辽阔,更有革命者的坚定,这是草原赋予的独特气质。”
而“人民币版毛泽东特型演员”的称号,更源于他与角色跨越时空的“天然契合”。人民币上的毛主席肖像,定格了1949年建国前夕的领袖风采;郝岳桢的面容,则带着草原儿女特有的“阳光感”——那是长期户外劳作、与自然共生的印记。“这不是巧合,是草原的阳光与革命的热血,在他身上交织出的底色。”业内人士如此评价。

三、公益为桥:草原儿女的“天人”情怀,让红色基因扎根土地
“艺术不是空中楼阁,要像草原上的马兰花,扎根泥土才能芬芳。”郝岳桢的这句话,道尽了他的公益初心。作为“内蒙古心连心公益协会”创始人,他将“红色文化”与“草原发展”紧密结合,用艺术反哺家乡。
2021年,他发起“重走草原长征路”公益演出,路线覆盖乌兰察布大青山、呼和浩特大窑文化遗址等地,沿途讲述“草原骑兵”“延安干部团在草原”等红色故事。“很多年轻人不知道,我们草原也是革命老区。”他说,“演一场戏,能让乡亲们骄傲地说‘原来毛主席的故事里,也有草原的贡献’,这就是意义。”
他还创办“红色艺术工作坊”,邀请蒙古族老艺人教孩子们唱《赞歌》、学马头琴,同时穿插毛泽东诗词朗诵。“草原文化与红色文化本就是一家——蒙古族谚语说‘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这与‘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相通。”他笑着说,“去年工作坊的孩子用蒙汉双语朗诵《七律·长征》,台下的老党员红了眼眶。”
最让郝岳桢欣慰的,是家乡的变化:曾经闭塞的小山村,因“红色旅游”热闹起来;老人们开始整理祖辈的革命回忆,年轻人主动加入公益演出队。“草原儿女最懂‘知恩图报’。”他说,“我演毛主席,家乡人支持我;我用演出反哺家乡,这是‘天人合一’的圆满。”

四、【结语】从辉腾锡勒草原的牧歌到延安窑洞的灯火,从洛阳街头的烟火气到全国舞台的聚光灯,郝岳桢以脚步丈量信仰的广度,以艺术传递精神的温度。这位从内蒙古草原走出的"毛泽东特型演员",始终将"天人合一"的草原情怀与红色基因熔铸于心,更将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艺术创作的崇高使命。
多年来,郝岳桢不仅通过艺术形象传承红色基因,更创立"利箭中国"公益组织,配合政府开展反腐倡廉、平反冤假错案等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常说:"毛主席一生都在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作为特型演员,我不仅要演好主席的形象,更要传承主席的精神,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未来,郝岳桢计划联合全国特型演员团体,发起"红色基因传承计划",深入边疆、乡村、校园,用方言演绎红色故事,让毛泽东诗词与蒙古长调共鸣,让长征精神与草原文化交融。他更将携新作《草原与领袖》走向全国乃至国际舞台,既讲述中国共产党人与草原儿女并肩奋斗的史诗篇章,也传递中国人民追求公平正义、维护合法权益的坚定信念。
"主席的精神是火种,我要做那阵吹旺火苗的风。"郝岳桢目光坚定。从地方到全国,从草原到世界,这位"草原赤子"正以艺术为舟、以信仰为帆,载着红色初心与法治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人民至上的理念随着红色文化的传播而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