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 树 林(报告文学)
2025-08-17搜狐 编辑:刘晓平浏览:次
红 树 林(报告文学)
刘晓平
一
我要写作的第一位科学家戴志军,1973年出生于隆回,系桃花坪街道人,中山大学博士毕业,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河口海岸全国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河口海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专长大河河口城市生态安全、河流水资源、三角洲与海岸港航与环境治理,连续五年为国家基金委会评专家,科技部重点研发会评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科技部项目2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及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5项,在Nature子刊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Journal of Hydrogy》、《Marine Geology》等著名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被Science、Nature等他引3000余次,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0%顶尖科学家排行榜。出版包括国际第一部《Changjiang Riverine andEstuarine Hudoro-morphodynamic Processes In the Context of Anthropocene Era》,合著出版《中国河口三角洲的危机》等中英文专著7部。曾2次获省级科研奖励一等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担任《Estuarine,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和《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等海岸管理与地学领域知名国际期刊副主编。基于自身学术积累,积极对接、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撰写的气候变化影响大城市韧性安全的咨询或建议,有20次得到国家及省部级领导的肯定,8次获得国家领导的批示,在服务国家大局和决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于他的这些表述,一般人既看不懂,也十分生硬,我就得用文学语言来表达,让科学与生活和一般读者,有更亲切相融的理解,使广大读者读后对科学有更亲切、生动的了解,这样才能起到文学应有的作用。本文之所以用《红树林》为题来写戴志军教授,因为戴教授向我自述的人生和从事的科研,都是与红树林具有某些共性的,他自述成长的经历与科研的旅途,使我很自然地想起我写《红树林》这首诗的过程与感受.可以说, 看到戴教授我就会想起红树林, 看到红树林我就会想起戴教授.为了大家能理解我对一位科学家科研人生的理解和感受,特把《红树林》一诗呈献给大家——《红树林》:
在文昌,在八门湾湿地公园
我终于第一次见到了红树林
远远地看上去很美,像一片绿色的浮云
走近了看他们,生长得实在艰难
每株之间分不出彼此,相互间紧紧相连
绿色的树枝就像向苍天求救的手
紧紧拥抱着阳光,抵御着风雨的摧残
他们不像大山里的成材林
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和阳光,而是
弯曲在岁月的空间里纵横着生长
红树林的每一段成材的木材
需要别的木材成材的几倍时间
需要别的木材没有过的岁月与风雨的记忆
故而材质的硬度是生命砥砺命运的硬度
我看到红树林也读懂了红树林
红树林最具哲理大师的资质
他最懂岁月的艰辛和生存的不容易
在岁月波涛汹涌的沙滩上
为寻找脚跟站稳的土壤
她把无数的根须伸入水底的浮沙
甚至把本该向上生长的枝也当成植入泥沙的根
在污水里、在浮沙里、在风雨里、在波涛里
默默演绎岁月与生命的哲理
用浮云般的绿云向世人展示生命的硬度……
我终于第一次见到了红树林
远远地看上去很美,像一片绿色的浮云
走近了看他们,生长得实在艰难
每株之间分不出彼此,相互间紧紧相连
绿色的树枝就像向苍天求救的手
紧紧拥抱着阳光,抵御着风雨的摧残
他们不像大山里的成材林
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和阳光,而是
弯曲在岁月的空间里纵横着生长
红树林的每一段成材的木材
需要别的木材成材的几倍时间
需要别的木材没有过的岁月与风雨的记忆
故而材质的硬度是生命砥砺命运的硬度
我看到红树林也读懂了红树林
红树林最具哲理大师的资质
他最懂岁月的艰辛和生存的不容易
在岁月波涛汹涌的沙滩上
为寻找脚跟站稳的土壤
她把无数的根须伸入水底的浮沙
甚至把本该向上生长的枝也当成植入泥沙的根
在污水里、在浮沙里、在风雨里、在波涛里
默默演绎岁月与生命的哲理
用浮云般的绿云向世人展示生命的硬度……
二
弹指一挥间,三十年岁月便渐行渐远,记忆中清澈的赧水河,依然悠悠地流淌在月光中,绿色的沙洲上,依然有童年的跳水游戏、有蛙声的呱呱呼唤……
戴志军教授接受我的采访,他极富深情地说:“在外打拼的岁月,睡梦中总绕不开被赧水三面环抱的沙洲,那里是承载我童年欢笑的乐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赧水河,来往的是轰隆隆的木浆机船,它是沙洲与外界联通的唯一工具。直到2020年炎夏,横跨赧水河连接着沙洲与对面山头的大桥建成,才算结束了不知何年何月形成“与世隔绝”的沙洲历史。然而在我记忆里,沙洲码头的那幢木瓦房却始终矗立在岁月的风雨中。沙洲码头多的是洗衣、洗菜和淘米的人,码头依靠着那幢木瓦房,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那幢木瓦房,那是我们小孩们可以任意撒野和无限采摘的地方。可惜的是那场史无前例的“98”年大洪水将木瓦房中走了,连同童年的后花园。在大家心里,洪水冲走了不该冲走的木瓦房,外婆是木瓦房的主人,她更是大家敬重的人。在村里,她是最受敬重的老人,她虽不识字,但她识大体,大舅小舅很早就投身革命,外婆都是极力支持的。88年我考上县一中,外婆特高兴,他打开包了一层又一层的小手绢,将攒下的20块钱的纸币硬塞给我,说考上了一中了,还要考大学。她就是这样,支持着每一个读书的儿孙。她常与儿孙说, 男儿有志要走四方, 志向里要有祖国, 心中要有故乡和爹娘. 家是祖国的一份子, 祖国是我们的大家!
我的学习成绩一直较好,但求学的途径却总是一波三折。自群贤小学、桃花坪中学到隆回一中甚至大学的求学轨迹,却总是充满波折。小学时考的东方红小学,尽管算数满分却没进东方红小学,而是进了群贤小学。群贤的银巧云老师注重立志,她给同学们讲有志不在哪所学校,群贤对有志者来说,她照样是出人才的摇篮。我听了后信心十足,意外地选当班长,也立志做个人才。一年级的第一场汉语拼音课,由于此前我没上过幼儿园,没学过汉语拼音,汉语拼音课时我草草交卷,结果零分。当晚,老师便来到我家,详细讲了拼音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语文是学好各科的保证。从此,我的汉语拼音很少错过。三年级海长泉老师推荐我参加全县小学组汉语拼音比赛,获得县教委“二元”的物质奖励;五年级在邓丽萍老师培养下获得全校语文前三的奖励。戴教授深有感慨地说:“如今能较快较好地书写科学论文,应该与老师们自小的教导是分不开的。”戴教授汉语功底好,语言表达水平也很好,他在接受本人采访前,专门写作了自述性文稿,很好地讲述了求学、成长的经历,也讲述了自己艰难的奋斗历程,更动情地自述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贡献,及将来岁月为国奉献的构想。他的讲述让我想起故乡的魏源, 让我想起生态的红树林。正因如此,本人也较轻松地完成了此篇报告文学。
戴教授还庆幸自己人生中遇到了罗文华与张跃娥两位好老师,他们让自己掌握了较好的小学数学基础知识,使自己各科成绩都优秀,被作为特优生推荐,然而未果。被逼在桃花坪中学参加了人生第一次升学考试,却还是因一分之差未进入桃花坪中学的重点班。初中三年,可谓是人生颇多挫折的三年,一些比自己成绩差的同学都进了重点班,心理实在不是滋味。这时,班主任彭南彪老师给了我太多的打气与鼓励,他好比我人生的向导,继续让我任班长,目的是让我树立自信,他还一字一句地为我分析语文课结构与语言的逻辑,让我受益至今。期间数学老师曾悦新敏锐而亲和的教学,让我数学维持了考试的满分。然而中专筛考,我再次败北。班主任宣读结果时,我当场啜泣,陈乔森老师见了,说有啥好哭的,不服气就考大学呢!在人生学习成长的历程中,现在回想起来,正是当年这些老师,在我人生的“分水岭”路上,给了我恰当及时的教诲,使我迅速从挫折中站起,并及时扭正了航向,从而奠定了我语文与教学扎实的基本功,为我后来的科研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功夫。
顺利考上隆回一中后,自己却发生了手的骨折而在家休养了一个月。恰值当年一中新生扩增,我的课本迟迟未到手上。班主任孙在华老师的出现给了我希望,多次谈心让我信心倍增。随后的宁小波老师教导的化学让我茅塞顿开,也让我高考选择了当年头次三省试点的生化组。或许是自己的松懈和平时的懒惰,新的试点虽然迎来新的机会,但对我却是新的挫折。高考落榜成为新的打击,也是我人生挫折感最重的一次。这时,少言的父亲对我说:“人生在世,不要怕挫折。睁眼看世界的魏源,从小学习成绩好,并有‘腹内孕乾坤’ 的大志,他也是一生多挫折,直到中年才考取了乙已恩科三甲第19名,赐同进士。我想你还是复读一年吧。”母亲也一旁赞同。感谢父母的理解与勤俭节约,让我得以通过补习踏上了本省师范最高学府。
每念于此,人生成长的足迹与轨迹,就如楼与土,既要学高楼大厦起于垒土,更需要有个人沉淀与积累,也要碰到合适的匠人去堆砌与塑造。当然要感谢自己的父母默默支持,他们的理念很纯朴,教育和多读书才能提升自己去见更大的世面。尤为重要的事,相比自己的父辈,1980年后“十里桃花”的小县城,在改革之初对教育的重视,在各方面尽可能配备好的学习环境与师资,这才是自己走出当年未通火车的资水一隅的必要外围条件。
走出隆回迈入湖南师范大学的地理系。看似跳出了山城,同学们却有点怀疑人生,因为1993年后的一段时间湖南高中地理并没有列入高考科目,这使得我有心向明月而力不足的感觉。同学们大都抱着破罐子破摔,或直接躺平。对我而言,一年的思考与沉淀,自己有了新目标——考研究生。于是在大二的水文学专业书扉页,我端端正正的写上立志考上研究生。寒暑四载,与一群志同道合者早出晚归,兼学攻读其它专业的书籍,如中文、法学及数学等,虽囫囵吞枣,但尤为感激当时和他们的交流及书籍的借阅,让我从事目前的专业研究受益颇多,当年的广种看似薄收,但还是造就如今的厚积薄发。同样,庆幸自己在大学碰到的唐承丽教授,她当时还是自己班级的班主任。我因过度学习而忽视了对体魄的锻炼,一度肺炎缠身。她亦多次探望,并在我随后的研究生乃至当前的研究,多有帮助和指点。或许是大学知晓病体难以适应高强度学习,从而也让我养成有时间则锻炼的习惯,由此给现在忙碌的工作奠定了好的基础。生命在于锻炼,锻炼有力于强化支撑个人生命的躯体,年轻人如学业与锻炼二者择其一,极可能会影响他以后的事业成功与否。
命运似乎喜欢给人开玩笑。自己本不喜欢地理专业而换赛道报考了法律,最终劳碌三年无缘于此。尔后分配直接回到“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者魏源先生的故乡司门前任教。直到这时,我才多次去魏源故居,了解魏源一生在功名场上不很得意,一生目赌近代中国的剧烈变革,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他对中国近代两个时代命题进行了深邃的思考,那就是关于改革,他提出了与时俱变、经世致用;与今天的“与时俱进、实事求是” 已经很接近了。关于开放他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那就是学习世界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一年的高中任教,让我对魏源有了深入的了解。一年的高中任教,让我感受到乡镇求学实属不易,深刻理解农村孩子读书的不容易,县城到司门前不到三十公里,但车程却超过4个小时,沿途颠簸坎坷。接触了八中上百个学生的经历,让我理解这些农村娃娃其实各有天赋,虽有贪玩痞劣之生,但其心纯而上进;他们或因家庭条件、或因偏科、或因无人引导而错失学业前景,这也促使我在大学任教时,尽可能给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和塑造好的人生目标,能学成而更好服务国家。一年的任教,虽未改初衷但也因山村各方不便,我选择了拾取地理科目续考,结果考上了中山大学,跟随陈子燊教授开展海岸环境的研究。随后恰好中大环境科学博士点的构建,有幸在李春初先生门下继续求学。经过李先生数次的教导和逐字批改论文,从懵懂到开窍、从愚钝到豁然,最终五年硕博毕业,并被他推荐给陈吉余院士和资深河口海岸学家恽才幸教授做博士后,尔后作为引进人才留在了华东师范大学,同时兼任了陈院士业务助理。
戴志军教授接受我的采访,他极富深情地说:“在外打拼的岁月,睡梦中总绕不开被赧水三面环抱的沙洲,那里是承载我童年欢笑的乐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赧水河,来往的是轰隆隆的木浆机船,它是沙洲与外界联通的唯一工具。直到2020年炎夏,横跨赧水河连接着沙洲与对面山头的大桥建成,才算结束了不知何年何月形成“与世隔绝”的沙洲历史。然而在我记忆里,沙洲码头的那幢木瓦房却始终矗立在岁月的风雨中。沙洲码头多的是洗衣、洗菜和淘米的人,码头依靠着那幢木瓦房,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那幢木瓦房,那是我们小孩们可以任意撒野和无限采摘的地方。可惜的是那场史无前例的“98”年大洪水将木瓦房中走了,连同童年的后花园。在大家心里,洪水冲走了不该冲走的木瓦房,外婆是木瓦房的主人,她更是大家敬重的人。在村里,她是最受敬重的老人,她虽不识字,但她识大体,大舅小舅很早就投身革命,外婆都是极力支持的。88年我考上县一中,外婆特高兴,他打开包了一层又一层的小手绢,将攒下的20块钱的纸币硬塞给我,说考上了一中了,还要考大学。她就是这样,支持着每一个读书的儿孙。她常与儿孙说, 男儿有志要走四方, 志向里要有祖国, 心中要有故乡和爹娘. 家是祖国的一份子, 祖国是我们的大家!
我的学习成绩一直较好,但求学的途径却总是一波三折。自群贤小学、桃花坪中学到隆回一中甚至大学的求学轨迹,却总是充满波折。小学时考的东方红小学,尽管算数满分却没进东方红小学,而是进了群贤小学。群贤的银巧云老师注重立志,她给同学们讲有志不在哪所学校,群贤对有志者来说,她照样是出人才的摇篮。我听了后信心十足,意外地选当班长,也立志做个人才。一年级的第一场汉语拼音课,由于此前我没上过幼儿园,没学过汉语拼音,汉语拼音课时我草草交卷,结果零分。当晚,老师便来到我家,详细讲了拼音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语文是学好各科的保证。从此,我的汉语拼音很少错过。三年级海长泉老师推荐我参加全县小学组汉语拼音比赛,获得县教委“二元”的物质奖励;五年级在邓丽萍老师培养下获得全校语文前三的奖励。戴教授深有感慨地说:“如今能较快较好地书写科学论文,应该与老师们自小的教导是分不开的。”戴教授汉语功底好,语言表达水平也很好,他在接受本人采访前,专门写作了自述性文稿,很好地讲述了求学、成长的经历,也讲述了自己艰难的奋斗历程,更动情地自述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贡献,及将来岁月为国奉献的构想。他的讲述让我想起故乡的魏源, 让我想起生态的红树林。正因如此,本人也较轻松地完成了此篇报告文学。
戴教授还庆幸自己人生中遇到了罗文华与张跃娥两位好老师,他们让自己掌握了较好的小学数学基础知识,使自己各科成绩都优秀,被作为特优生推荐,然而未果。被逼在桃花坪中学参加了人生第一次升学考试,却还是因一分之差未进入桃花坪中学的重点班。初中三年,可谓是人生颇多挫折的三年,一些比自己成绩差的同学都进了重点班,心理实在不是滋味。这时,班主任彭南彪老师给了我太多的打气与鼓励,他好比我人生的向导,继续让我任班长,目的是让我树立自信,他还一字一句地为我分析语文课结构与语言的逻辑,让我受益至今。期间数学老师曾悦新敏锐而亲和的教学,让我数学维持了考试的满分。然而中专筛考,我再次败北。班主任宣读结果时,我当场啜泣,陈乔森老师见了,说有啥好哭的,不服气就考大学呢!在人生学习成长的历程中,现在回想起来,正是当年这些老师,在我人生的“分水岭”路上,给了我恰当及时的教诲,使我迅速从挫折中站起,并及时扭正了航向,从而奠定了我语文与教学扎实的基本功,为我后来的科研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功夫。
顺利考上隆回一中后,自己却发生了手的骨折而在家休养了一个月。恰值当年一中新生扩增,我的课本迟迟未到手上。班主任孙在华老师的出现给了我希望,多次谈心让我信心倍增。随后的宁小波老师教导的化学让我茅塞顿开,也让我高考选择了当年头次三省试点的生化组。或许是自己的松懈和平时的懒惰,新的试点虽然迎来新的机会,但对我却是新的挫折。高考落榜成为新的打击,也是我人生挫折感最重的一次。这时,少言的父亲对我说:“人生在世,不要怕挫折。睁眼看世界的魏源,从小学习成绩好,并有‘腹内孕乾坤’ 的大志,他也是一生多挫折,直到中年才考取了乙已恩科三甲第19名,赐同进士。我想你还是复读一年吧。”母亲也一旁赞同。感谢父母的理解与勤俭节约,让我得以通过补习踏上了本省师范最高学府。
每念于此,人生成长的足迹与轨迹,就如楼与土,既要学高楼大厦起于垒土,更需要有个人沉淀与积累,也要碰到合适的匠人去堆砌与塑造。当然要感谢自己的父母默默支持,他们的理念很纯朴,教育和多读书才能提升自己去见更大的世面。尤为重要的事,相比自己的父辈,1980年后“十里桃花”的小县城,在改革之初对教育的重视,在各方面尽可能配备好的学习环境与师资,这才是自己走出当年未通火车的资水一隅的必要外围条件。
走出隆回迈入湖南师范大学的地理系。看似跳出了山城,同学们却有点怀疑人生,因为1993年后的一段时间湖南高中地理并没有列入高考科目,这使得我有心向明月而力不足的感觉。同学们大都抱着破罐子破摔,或直接躺平。对我而言,一年的思考与沉淀,自己有了新目标——考研究生。于是在大二的水文学专业书扉页,我端端正正的写上立志考上研究生。寒暑四载,与一群志同道合者早出晚归,兼学攻读其它专业的书籍,如中文、法学及数学等,虽囫囵吞枣,但尤为感激当时和他们的交流及书籍的借阅,让我从事目前的专业研究受益颇多,当年的广种看似薄收,但还是造就如今的厚积薄发。同样,庆幸自己在大学碰到的唐承丽教授,她当时还是自己班级的班主任。我因过度学习而忽视了对体魄的锻炼,一度肺炎缠身。她亦多次探望,并在我随后的研究生乃至当前的研究,多有帮助和指点。或许是大学知晓病体难以适应高强度学习,从而也让我养成有时间则锻炼的习惯,由此给现在忙碌的工作奠定了好的基础。生命在于锻炼,锻炼有力于强化支撑个人生命的躯体,年轻人如学业与锻炼二者择其一,极可能会影响他以后的事业成功与否。
命运似乎喜欢给人开玩笑。自己本不喜欢地理专业而换赛道报考了法律,最终劳碌三年无缘于此。尔后分配直接回到“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者魏源先生的故乡司门前任教。直到这时,我才多次去魏源故居,了解魏源一生在功名场上不很得意,一生目赌近代中国的剧烈变革,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他对中国近代两个时代命题进行了深邃的思考,那就是关于改革,他提出了与时俱变、经世致用;与今天的“与时俱进、实事求是” 已经很接近了。关于开放他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那就是学习世界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一年的高中任教,让我对魏源有了深入的了解。一年的高中任教,让我感受到乡镇求学实属不易,深刻理解农村孩子读书的不容易,县城到司门前不到三十公里,但车程却超过4个小时,沿途颠簸坎坷。接触了八中上百个学生的经历,让我理解这些农村娃娃其实各有天赋,虽有贪玩痞劣之生,但其心纯而上进;他们或因家庭条件、或因偏科、或因无人引导而错失学业前景,这也促使我在大学任教时,尽可能给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和塑造好的人生目标,能学成而更好服务国家。一年的任教,虽未改初衷但也因山村各方不便,我选择了拾取地理科目续考,结果考上了中山大学,跟随陈子燊教授开展海岸环境的研究。随后恰好中大环境科学博士点的构建,有幸在李春初先生门下继续求学。经过李先生数次的教导和逐字批改论文,从懵懂到开窍、从愚钝到豁然,最终五年硕博毕业,并被他推荐给陈吉余院士和资深河口海岸学家恽才幸教授做博士后,尔后作为引进人才留在了华东师范大学,同时兼任了陈院士业务助理。

自攻读硕士研究生到现在近30年,最初是想着毕业后回湘任教或就地工作,但没想到学的专业和水相关,而且着重于海岸河口的研究,再者受几位先生言传身教,譬如李春初老师提出的珠江三角洲历史演变及咸潮上溯,华南海岸港口开发与建设,投身于地方解决地方的重大需求;陈院士上书撰写建议开展我国海岸带调查;上海浦东机场建设可放在泥泞的滩涂选址及我国第一个河口江心水库的建设等诸多提议,无不感染着自己和激励着自己在学海钻研。自己曾独自冒着台风大浪开展粤港湾及北部湾的海岸研究;自己也曾在2006年长江特大干旱作为单位首席带队遍历长江三峡大坝到河口长达1000多公里的水路,随后在2008年、2015年、2020年以及疫情期间多次调研长江洪灾或枯水水情;自己也多次深陷类似草地泥沼的潮滩。或许正由于真理来自实践,每年累计超过2个月的江河湖海踏勘,才让自己能学有所成,研有所出。每时每刻,都想着自己是魏源故乡人,自己心中要有祖国,更要有家人与故乡。
湘人敢冲敢闯锐意进取,相对闭塞的隆回人尤胜一筹。正是这种骨子里的拼搏精神,随后受老师熏陶和自己的自强不息,这让自己在复杂的大河水沙变化、三角洲环境变迁及红树林生态地貌等,创造出较好的成果。自博士后以来,先后奔赴荷兰、美国做普访与高访学者,尔后也在中国台湾与香港做访问交流,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2项,连续五年为国家基金委会评专家,科技部重点研发会评专家,累计在《自然》子刊、《地球的未来》、《环境科学与技术》等著名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2%顶尖科学家排行榜。独立出版包括国际第一部长江英文专著《人新世的长江河流—河口水文动力地貌过程》、合著《中国河口三角洲的危机》等中英文专著7部。曾2次获省级科研奖励一等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担任河口海岸三大知名期刊《河口海岸与大陆架科学》、《海洋与海岸带管理》《诲海洋地质》、《地球科学前沿》等海岸管理与地学领域知名国际期刊副主编。基于自身学术积累,积极对接、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撰写的气候变化影响大城市韧性安全的咨询或建议有20次得到国家及省部级领导的肯定,8次获得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在服务国家大局和决策中发挥积极作用。
湘人敢冲敢闯锐意进取,相对闭塞的隆回人尤胜一筹。正是这种骨子里的拼搏精神,随后受老师熏陶和自己的自强不息,这让自己在复杂的大河水沙变化、三角洲环境变迁及红树林生态地貌等,创造出较好的成果。自博士后以来,先后奔赴荷兰、美国做普访与高访学者,尔后也在中国台湾与香港做访问交流,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2项,连续五年为国家基金委会评专家,科技部重点研发会评专家,累计在《自然》子刊、《地球的未来》、《环境科学与技术》等著名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2%顶尖科学家排行榜。独立出版包括国际第一部长江英文专著《人新世的长江河流—河口水文动力地貌过程》、合著《中国河口三角洲的危机》等中英文专著7部。曾2次获省级科研奖励一等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担任河口海岸三大知名期刊《河口海岸与大陆架科学》、《海洋与海岸带管理》《诲海洋地质》、《地球科学前沿》等海岸管理与地学领域知名国际期刊副主编。基于自身学术积累,积极对接、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撰写的气候变化影响大城市韧性安全的咨询或建议有20次得到国家及省部级领导的肯定,8次获得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在服务国家大局和决策中发挥积极作用。

本人率团队一直瞄准我国经济发展的轴心长江干流,针对长江上、中及下游水文过程的关键界面,首次定量揭示出:我国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大坝构建后,河流水文节律表现为“洪季不洪、枯季不枯”特征,河流的泥沙输运量出现“洪季不洪,枯季更枯”特征,同时揭示出长江中下游到河口潮区界约1300km河槽地形冲淤格局,可分为:1)1980-2002年以淤积为主的准均衡阶段与2002-2012年以侵蚀为主的准均衡调整阶段。前者主要体现在悬沙供给主要来自寸滩上游流域,洞庭湖和鄱阳湖为悬沙承载区,干流河床沿程处于缓慢淤积阶段;后者由于三峡大坝拦截大量悬沙,洞庭湖和鄱阳湖由悬沙承载区转变为输出区。2)2002-2012年期间,长江中下游河槽在空间上可进一步展现为强侵蚀(宜昌-螺山)、中等侵蚀(汉口—湖口)和弱侵蚀(螺山—汉口、湖口—南京),侵蚀程度取决于距离上游三峡大坝位置的远近、河湖沉积源一汇改变及补给强度。研究成果开辟了全球大河响应自然与大坝作用的水沙特性及效应研究新途径,为淡水资源调度、河槽整治与流域管理研究提供新视野。部分成果为201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长江特枯水情影响上海淡水资源安全的关键评估技术及其应用》的主要贡献内容。基于上述成果提交给上海市政府提案(0441号)“关于科学论证鄱阳湖建闸,保障上海供水安全的建议”被上海水务局完全采纳,并认为建议具有很好的预见和危机意识。基于上述成果提出“专家反映需高度警惕长江流域****灾害风险”获中央正国级领导重要批示。提出“发现长江口—杭州湾***类水质面积扩张,海域水环境持化***,建议完善监测体系加强防控治理”获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同志批示。工作受到同行专家高度赞赏,可见戴教授的研究理论及建议,对一条河流的重要性,对一条河流两岸人民来说的重要性,对一条河流上下游两岸城市人民安全的重要性。
本人也率团队创建了红树林培育—移植—生境改造—养护理论与技术。红树林潮滩是全球极为重要的生态与环境资源。如何合理开发与维护红树林潮滩资源是沿海各国面临的共同议题。过去60年期间,地球上约1/3的红树林因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以及人类活动干扰等因素导致其出现永久性损失。红树林具有抵御台风大浪侵袭、高效存贮碳与加速滩涂向海淤积等重要功能,在我国热带及亚热带海岸防护、向海经济发展和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有着不可替代的效益。国家近期特地提出《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但是,全球红树林定植技术弱,红树成活率低。我国基本沿袭传统的潮间带“整地—移植—补栽”这一传统常规造林方式,红树林存活率普遍低于50%。基于此,本人组建黄鹄、王日明等教授团队进行十年攻关,1)研制了红树苗木繁殖新技术。课题组开发大钵育苗、插管育苗、无土育苗等新技术,确保根系不受损伤。先后获得“全光照喷雾红树林育苗装置”、“红树林无土种植槽育苗装置”、“红树林浮板育苗装置”、“适用于红树林宜林滩地前沿育苗移植系统”、“红树林育苗插管及其系统”等专利技术授权。经金鼓江孔雀湾建立的红树林育苗圃示范基地示范,年产苗20万株。2)探讨红树植物移植技术,研发适地适树规范种植方法。“细节决定成败”,好的幼苗如进行不合理的栽培,亦不一定能成活。目前人工种植红树林成活率低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栽培技术不过关。团队基于红树林生长特性研制的“红树林非宜林滩地的梯田种植结构”、“聚集式红树林人工定植系统”、“红树林宜林滩地前沿种植系统”等专利技术,在栽培技术上把关,再次提高红树林人工种植成活率。3)研发红树植物移植新技术,经金鼓江孔雀湾原虾塘应用,形成约80亩成活率达到90%的秋茄红树林。《文汇报》《上海科技报》及《人民日报》刊载红树林修复技术获原创性突破。基于上述成果提出“红树林生态修复面临“卡脖子”技术亟待突破,切实筑牢我国南方绿色安全屏障”被中共中央办公厅采用。此外成果被应用到投资700个亿的我国首条平陆运河出海口沙井红树林修复示范。
本人也率团队创建了红树林培育—移植—生境改造—养护理论与技术。红树林潮滩是全球极为重要的生态与环境资源。如何合理开发与维护红树林潮滩资源是沿海各国面临的共同议题。过去60年期间,地球上约1/3的红树林因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以及人类活动干扰等因素导致其出现永久性损失。红树林具有抵御台风大浪侵袭、高效存贮碳与加速滩涂向海淤积等重要功能,在我国热带及亚热带海岸防护、向海经济发展和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有着不可替代的效益。国家近期特地提出《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但是,全球红树林定植技术弱,红树成活率低。我国基本沿袭传统的潮间带“整地—移植—补栽”这一传统常规造林方式,红树林存活率普遍低于50%。基于此,本人组建黄鹄、王日明等教授团队进行十年攻关,1)研制了红树苗木繁殖新技术。课题组开发大钵育苗、插管育苗、无土育苗等新技术,确保根系不受损伤。先后获得“全光照喷雾红树林育苗装置”、“红树林无土种植槽育苗装置”、“红树林浮板育苗装置”、“适用于红树林宜林滩地前沿育苗移植系统”、“红树林育苗插管及其系统”等专利技术授权。经金鼓江孔雀湾建立的红树林育苗圃示范基地示范,年产苗20万株。2)探讨红树植物移植技术,研发适地适树规范种植方法。“细节决定成败”,好的幼苗如进行不合理的栽培,亦不一定能成活。目前人工种植红树林成活率低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栽培技术不过关。团队基于红树林生长特性研制的“红树林非宜林滩地的梯田种植结构”、“聚集式红树林人工定植系统”、“红树林宜林滩地前沿种植系统”等专利技术,在栽培技术上把关,再次提高红树林人工种植成活率。3)研发红树植物移植新技术,经金鼓江孔雀湾原虾塘应用,形成约80亩成活率达到90%的秋茄红树林。《文汇报》《上海科技报》及《人民日报》刊载红树林修复技术获原创性突破。基于上述成果提出“红树林生态修复面临“卡脖子”技术亟待突破,切实筑牢我国南方绿色安全屏障”被中共中央办公厅采用。此外成果被应用到投资700个亿的我国首条平陆运河出海口沙井红树林修复示范。

红树林生态修复技术工程,任重而道远,科研贵在坚持,贵在创新,重在服务国家与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作为华东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及地学部特聘教授,身感其责任和义务,也感恩家乡山水哺育,自己将继续在云海苍茫间勇搏激流,作出更大贡献,以不负祖国人民厚爱。
戴教授接受我采访后,充分展示了他高深的语言表达功底,高度概括了他不同的几个人生阶段的成长历程和收获成果。作为本文写作者,对他的语言表达和总结,我由衷表达敬佩和感慨。是啊!人生事业的成功者,都是那些人生早有准备,事业早有谋划的人。戴教授就是那种红树林一样“默默演绎岁月与生命哲理”的人,让赋能社会的光辉成就,去展示人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戴教授接受我采访后,充分展示了他高深的语言表达功底,高度概括了他不同的几个人生阶段的成长历程和收获成果。作为本文写作者,对他的语言表达和总结,我由衷表达敬佩和感慨。是啊!人生事业的成功者,都是那些人生早有准备,事业早有谋划的人。戴教授就是那种红树林一样“默默演绎岁月与生命哲理”的人,让赋能社会的光辉成就,去展示人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三
戴志军是一位教授,他更是一位科学家,无疑他有许多的理论成果,有河流水沙通量变化过程及河槽沿程冲淤响应机理方面的,有分汊型河口响应水沙变化、河口大型深水航道及围垦工程地貌变化格局类的,有河口水下三角洲沉积中心转移的控制机理类的,还有首创了红树林培育—移植—生境改造—养护理论与技术类的。为什么不一篇篇介绍,因为那样太多,不胜枚举,我只好这么按类提及了。他的科研成果论文有的国际著名期刊发表了,有的成了世界著名大学经典教材,有的得了国际奖,有的成为服务于人类大众的重大工程。他的论文有的我看得懂,有的我看不懂,懂与不懂,他们都是人类社会造福于民的指南。
在了解他的过程中,我了解到这些年他在探索红树林培育—专植—生境改造—养护理论技术,他和他的团队,付出了10余年的汗水。我仿佛一下找到了俩人共同的兴奋点,连忙把我发表在《诗刊》得《红树林》一诗发给了他,很快便接到他的来信:“您对红树林的感悟很深,很有哲理,切中红树林生长之痛点,也巧妙的将红树林与人生联系。我最近10年,学术的一块是红树林,红树林来到地球上,是在五千万年前,是直接经受海洋惊涛骇浪冲击的树种,成材不易,毁掉太简单。人工栽培的结果是‘一年生,二年死,三年死光光’,我们也因红树林的这个困境,提出了红树林要‘抱团种植’的新观点。”
接着他又给我发来《人民日报》2024年11月15日姜泓冰、吕安琪“红树林生态修复技术获原创性突破”的报道,特摘要于下:在东海岸与沙滩之间,红树林是一种有着独特生态魅力的存在,在抵御台风大浪侵袭、高效存贮海岸“蓝碳”及加速滩地淤高和向海伸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面临着红树林生态修复成效率极低,红树林成活率极低的瓶颈。这不是一种理论性的突破,而是一种移栽实植的突破。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戴志军及其团队携手北部湾大学黄鹄、王日明教授,潜心研究,在红树林苗木培育、移植栽培、种植地生境改造与种植后养护技术等方面取得原创性突破,攻克了红树林生态修复的技术瓶颈,推动了科研成果转化助力绿色发展的步伐。
“红树林很有灵性,有极为罕见的植物胎生,能在潮汐涨落中屹立不倒,我常常把它看作海滨守护精灵。”戴志军说:“随着科研与实践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曾经受损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将逐步恢复生机,为沿海地区的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戴志军表示,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修复,更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早在2013年7月,戴志军就踏上了广西茅尾海这片全国最大、最典型的群岛红树林区,发现该区域群岛蚀退严重,大范围红树林因树根裸露而倒伏,修复的成活率较低。在深入开展实地考察后,戴志军发现了修复的问题所在,便与护林员交流:“红树林定植是世界难题,一是生境家底没摸清,二是通过立管、无纺布种植等技术,营林成活率低于50%,富集污染的虾塘营林率更低于30%。”通过对不同省份数十个人工定植红树林的长期蹲点考察,研究团队发现死亡“魔咒”得根本原因之一,是红树林根系受到损害,初种的树叶绿油油,只因其可依靠消耗体内营养而保持良好状态,第二年大部分叶变黄色,部分凋零,原因在于受损根系难以提供充足的养分,以满足植株正常生长的需要。团队成员王日明教授进一步发现,第二年人工苗木根系开始发黑,第三年则完全腐败变黑。
团队另辟蹊径,提出了本地红树胚胎大钵育苗、根系无损移植与聚集定植的营林新模式,成功研发可抵御波流联合动力影响的“胚胎一幼苗”栽培方式,不仅提高了红树林成活率,同时也拦截漂浮水体的红树林胚胎,使其着床发育,缓解苗木数量匮乏与补种的问题,为红树林规模化种植提供保障。戴志军把这一团聚结构移栽比喻成“抱团取暖”,并获得成功。戴志军还在孔雀湾高位虾塘实现“高能”的科技成果转化,将“动力、沉积、地貌、生态”四个要素有机结合,带领团队独创性地构想出“虾塘适宜红树林定植的客土甄选”、“近自然滩一沟系统塑造”及“抱团取暖式红树林移植”等成套技术体系,并由此修复了钦州湾金鼓江孔雀湾废弃虾塘80余亩,定植的红树林历经三年仍保持成活率95%以上,可节约红树林保护修复总投入30-60%,创造了“孔雀湾奇迹”。
团队在广西最大的河口南流江出海口的七星岛进行了十几次科研实验,提出基于滩地水沙变化进行竹垄设计,创建红树林前缘低滩宜林生境的创新观点,并研发出近自然红树林生境改造与生态修复技术。他们设计的竹垄,不但将低滩淤积速率提高约1.5倍,竹垄间距可成为爬行动物的生态廊道,竹垄则拦截悬浮于水体的红树林胚胎,让其沿竹垄发育成林。该技术通过三年实验,已使南流江口约180亩非宜林低潮滩都生长了纯自然红树林,极大地节约人工种植红树林成本,成就了低滩非宜林地成林的“七星岛模式”,该模式还被应用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平陆运河出海口沙井岛的红树林修复与非宜林地营林。前面已说到过红树林对于人类及海洋生态的重要性,可以说戴志军科研团队近10余年来,对红树林修复移植等系列创新性探索和实验活动,无疑是成功的,对人类海洋生态的贡献是巨大的。
我在熟悉、了解、采访、写作的过程中,我是越来越对戴志军本人多了一些思考,他自小学习成绩很好,有几分天赋,但从小学到大学的旅途中,却总是颇多波折。在多次打击下,他并没有消沉、颓废。而是一次次自醒,很快便重新振作起来,走向奋争的道路。直至考上了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以后,人生才一路平川,最终走上了求学科研的旅途,投身于江河、河口海岸学领域,于云海苍茫间奉献祖国。
戴志军教授科研成果是丰盛的,于国于民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我觉得其人生的最大价值与意义,还在于其身上表现出来的精神;那就是百折不劳,越战越勇;心有大志,有祖国和故乡,有榜样与家人;人生有天下,心中装着人民大众的精神。在我看来,其身上还有一种红树林一样的“哲理大师的资质”和气质,有一种“向世人展示生命硬度”与高度的生命本质。
刘晓平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中华文学旅游诗歌委员会主席,湖南省散文学会荣誉副会长、湖南省诗歌学会荣誉副会长、张家界国际旅游诗歌协会主席,张家界国际旅游诗歌节创始人。现有文学著作十五部,其散文作品入选中国新编全日制中学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三课,中国作家协会为其散文作品《一路风景》,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了研讨会,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等20余位评论家出席研讨;其诗作在大众化题材和口语化的探索上做艰辛尝试,原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人民文学》原主编韩作荣,在《人民文学》《文学报》推介,称之为“城市与乡村的寓言”,其作品《远村的诗意》入选《中学诗歌阅读》教材。其作品获国家级文学奖三十余次,2018年被评为“全国十佳实力诗人”,2019年获“全国第二届土家族文学奖”,2020年获紫荆花诗歌一等奖,2021年获阿克苏诗歌二等奖,2022年获金鸽诗歌奖和季羡林生态散文奖,2023年获《诗刊》“国际诗酒文化奖”,2024年获中国乡村振兴散文奖。曾获湖南省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奖和张家界市委市政府“突出贡献”奖。出席中国作家九次代表大会,中国文联十次代表大会。
在了解他的过程中,我了解到这些年他在探索红树林培育—专植—生境改造—养护理论技术,他和他的团队,付出了10余年的汗水。我仿佛一下找到了俩人共同的兴奋点,连忙把我发表在《诗刊》得《红树林》一诗发给了他,很快便接到他的来信:“您对红树林的感悟很深,很有哲理,切中红树林生长之痛点,也巧妙的将红树林与人生联系。我最近10年,学术的一块是红树林,红树林来到地球上,是在五千万年前,是直接经受海洋惊涛骇浪冲击的树种,成材不易,毁掉太简单。人工栽培的结果是‘一年生,二年死,三年死光光’,我们也因红树林的这个困境,提出了红树林要‘抱团种植’的新观点。”
接着他又给我发来《人民日报》2024年11月15日姜泓冰、吕安琪“红树林生态修复技术获原创性突破”的报道,特摘要于下:在东海岸与沙滩之间,红树林是一种有着独特生态魅力的存在,在抵御台风大浪侵袭、高效存贮海岸“蓝碳”及加速滩地淤高和向海伸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面临着红树林生态修复成效率极低,红树林成活率极低的瓶颈。这不是一种理论性的突破,而是一种移栽实植的突破。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戴志军及其团队携手北部湾大学黄鹄、王日明教授,潜心研究,在红树林苗木培育、移植栽培、种植地生境改造与种植后养护技术等方面取得原创性突破,攻克了红树林生态修复的技术瓶颈,推动了科研成果转化助力绿色发展的步伐。
“红树林很有灵性,有极为罕见的植物胎生,能在潮汐涨落中屹立不倒,我常常把它看作海滨守护精灵。”戴志军说:“随着科研与实践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曾经受损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将逐步恢复生机,为沿海地区的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戴志军表示,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修复,更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早在2013年7月,戴志军就踏上了广西茅尾海这片全国最大、最典型的群岛红树林区,发现该区域群岛蚀退严重,大范围红树林因树根裸露而倒伏,修复的成活率较低。在深入开展实地考察后,戴志军发现了修复的问题所在,便与护林员交流:“红树林定植是世界难题,一是生境家底没摸清,二是通过立管、无纺布种植等技术,营林成活率低于50%,富集污染的虾塘营林率更低于30%。”通过对不同省份数十个人工定植红树林的长期蹲点考察,研究团队发现死亡“魔咒”得根本原因之一,是红树林根系受到损害,初种的树叶绿油油,只因其可依靠消耗体内营养而保持良好状态,第二年大部分叶变黄色,部分凋零,原因在于受损根系难以提供充足的养分,以满足植株正常生长的需要。团队成员王日明教授进一步发现,第二年人工苗木根系开始发黑,第三年则完全腐败变黑。
团队另辟蹊径,提出了本地红树胚胎大钵育苗、根系无损移植与聚集定植的营林新模式,成功研发可抵御波流联合动力影响的“胚胎一幼苗”栽培方式,不仅提高了红树林成活率,同时也拦截漂浮水体的红树林胚胎,使其着床发育,缓解苗木数量匮乏与补种的问题,为红树林规模化种植提供保障。戴志军把这一团聚结构移栽比喻成“抱团取暖”,并获得成功。戴志军还在孔雀湾高位虾塘实现“高能”的科技成果转化,将“动力、沉积、地貌、生态”四个要素有机结合,带领团队独创性地构想出“虾塘适宜红树林定植的客土甄选”、“近自然滩一沟系统塑造”及“抱团取暖式红树林移植”等成套技术体系,并由此修复了钦州湾金鼓江孔雀湾废弃虾塘80余亩,定植的红树林历经三年仍保持成活率95%以上,可节约红树林保护修复总投入30-60%,创造了“孔雀湾奇迹”。
团队在广西最大的河口南流江出海口的七星岛进行了十几次科研实验,提出基于滩地水沙变化进行竹垄设计,创建红树林前缘低滩宜林生境的创新观点,并研发出近自然红树林生境改造与生态修复技术。他们设计的竹垄,不但将低滩淤积速率提高约1.5倍,竹垄间距可成为爬行动物的生态廊道,竹垄则拦截悬浮于水体的红树林胚胎,让其沿竹垄发育成林。该技术通过三年实验,已使南流江口约180亩非宜林低潮滩都生长了纯自然红树林,极大地节约人工种植红树林成本,成就了低滩非宜林地成林的“七星岛模式”,该模式还被应用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平陆运河出海口沙井岛的红树林修复与非宜林地营林。前面已说到过红树林对于人类及海洋生态的重要性,可以说戴志军科研团队近10余年来,对红树林修复移植等系列创新性探索和实验活动,无疑是成功的,对人类海洋生态的贡献是巨大的。
我在熟悉、了解、采访、写作的过程中,我是越来越对戴志军本人多了一些思考,他自小学习成绩很好,有几分天赋,但从小学到大学的旅途中,却总是颇多波折。在多次打击下,他并没有消沉、颓废。而是一次次自醒,很快便重新振作起来,走向奋争的道路。直至考上了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以后,人生才一路平川,最终走上了求学科研的旅途,投身于江河、河口海岸学领域,于云海苍茫间奉献祖国。
戴志军教授科研成果是丰盛的,于国于民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我觉得其人生的最大价值与意义,还在于其身上表现出来的精神;那就是百折不劳,越战越勇;心有大志,有祖国和故乡,有榜样与家人;人生有天下,心中装着人民大众的精神。在我看来,其身上还有一种红树林一样的“哲理大师的资质”和气质,有一种“向世人展示生命硬度”与高度的生命本质。
刘晓平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中华文学旅游诗歌委员会主席,湖南省散文学会荣誉副会长、湖南省诗歌学会荣誉副会长、张家界国际旅游诗歌协会主席,张家界国际旅游诗歌节创始人。现有文学著作十五部,其散文作品入选中国新编全日制中学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三课,中国作家协会为其散文作品《一路风景》,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了研讨会,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等20余位评论家出席研讨;其诗作在大众化题材和口语化的探索上做艰辛尝试,原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人民文学》原主编韩作荣,在《人民文学》《文学报》推介,称之为“城市与乡村的寓言”,其作品《远村的诗意》入选《中学诗歌阅读》教材。其作品获国家级文学奖三十余次,2018年被评为“全国十佳实力诗人”,2019年获“全国第二届土家族文学奖”,2020年获紫荆花诗歌一等奖,2021年获阿克苏诗歌二等奖,2022年获金鸽诗歌奖和季羡林生态散文奖,2023年获《诗刊》“国际诗酒文化奖”,2024年获中国乡村振兴散文奖。曾获湖南省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奖和张家界市委市政府“突出贡献”奖。出席中国作家九次代表大会,中国文联十次代表大会。
(责编:安娟英)